在“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同心筑梦汇英才青春逐浪启新章”青年海归报国讲堂活动在湖里区闽台文化交流馆举办,厦门市百余名优秀青年海归人才、行业优秀代表齐聚湖里,共话报国、强国新机遇。
作为厦门市留学人员工作的品牌项目,青年海归报国讲堂已连续举办多届。今年的青年海归报国讲堂聚焦“新征程下的青年担当”与“留厦、兴业、报国”等热点话题,通过政策推介、创业分享与思想碰撞,搭建海归人才与地方发展的双向桥梁。活动不仅为青年海归提供政策支持与资源对接,更以榜样力量激发其爱国情怀与创新活力,为厦门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注入青春动能。
厦门市委统战部相关领导出席活动并致辞,他希望新时代青年海归做传承留学报国光荣传统的先锋队、做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做投身创新创业创造的排头兵,以更加自信包容的态度、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书写人生华章。
此次活动由市委统战部、共青团市委指导,市欧美同学会、湖里区委统战部、市新侨人才联谊会主办。
主题分享
在厦门书写留学报国新篇章
厦门市欧美同学会湖里分会理事、厦门市三驾马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邵艺集受邀分享了扎根厦门、投身科技创新的实践思考。作为土生土长的厦门人,邵艺集深耕新兴产业投资十余年,其创立的科技公司与基金已投资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他特别提及厦门火炬高新区培育的某碳化硅龙头企业案例:这家由海归科学家创立的企业,凭借突破性技术成为碳化硅这个细分领域的国际标准制定者,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等领域,彰显了中国产业链的创新爆发力。
在分析中国创业优势时,邵艺集列数四大核心因素: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全球最完整产业链供应链、工程师与产业技术工人的双重红利、全周期政策支持体系。他特别强调厦门作为全国著名侨乡和经济特区的独特价值——既有“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陈嘉庚精神的丰富滋养,又坐拥电子信息、半导体、新材料新能源等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海归人才提供了“技术产业化”的最佳试验场。
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邵艺集呼吁海归群体把握机遇:“在厦门这片创新创业热土,用硬核科技推动家乡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思想交流
以国际视野深耕本土实践
在开放式访谈环节,主办方邀请郑逸翔、黄俊豪、罗易、林嘉尧等青年海归代表,围绕传统产业转型、消费品牌创新、硬科技突破、职业教育国际化等领域展开深度对话,展现当代青年海归运用国际视野、深耕本土实践的创新创业图景。
郑逸翔以家族企业“欢唱”转型为例,揭秘如何用“国际化设计+本土化运营”打造高端文娱品牌PASO,并布局北美市场,实现从“同质化竞争”到“细分赛道突围”;“燕之屋”的黄俊豪展示燕窝肽研发成果,讲述“用分子生物学验证千年中医智慧”的跨界故事,让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产品升级,更是整个行业从“经验驱动”到“科技驱动”的范式转变;罗易分享了自己在推进一个重要项目时的难忘经历,他表示在厦门遇到了一批支持实干型创业者的政府工作人员和产业合作伙伴,这让他决心扎根厦门;林嘉尧以马来西亚合作项目为例,提出“中文+职业技能”的出海模式:“我们在吉隆坡设立培训中心,既教数控技术,也讲嘉庚精神。”
在对话中,嘉宾们就文化自信建设、国际资源本土化应用等议题展开思想碰撞。他们将个人理想追求、事业发展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伟业,在厦门这片创新创业热土上,以科技突破重塑产业格局,以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以教育创新培育时代新人,让青春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绽放绚丽之花,续写新时代“留学报国”的壮丽篇章。
诚挚邀约
这里有青年海归成就梦想的舞台
活动现场,湖里区相关工作人员以“五缘潮奔涌,湖里放长歌”为主题,宣传区域高质量发展“硬实力”与“软环境”的双重优势,以开放之姿、创新之策、诚意之心,向青年海归发出“与湖里共成长”的诚挚邀约。
湖里区重视发挥海归人才作用,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市欧美同学会第一个区级分会——市欧美同学会湖里分会;支持厦门海归之家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成为市欧美同学会第二个海归联络点。积极搭建海归人才留厦平台、交流平台,积极优化海归人才政策体系,为海归人才提供优渥的产业土壤、广阔的事业平台、完善的生活配套。2025年已组织十多场“助企稳岗促就业”招聘会,指导用工单位设置符合海归人才特点的专门岗位。
“我们不仅拼政策,更拼诚意!”湖里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二级巡视员刘云标介绍:湖里区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最高给予市区两级累计补贴1000万元;对于海归人才最关心的住房保障、子女就学、医疗保健等问题均提供各类精准服务。
对话摘要
文娱产业的“破圈密码”
欢唱(厦门)文化娱乐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郑逸翔(美国留学归来)说:接手家族KTV品牌后,我引入好莱坞工业化流程,通过用户画像系统精准捕捉Z世代需求,VR包厢让唱歌变成沉浸式社交。但创新不能脱离本土基因——我们在北美市场加入闽南歌歌单,用乡音连接华侨,用科技激活传统。
千年燕窝的科技逆袭
厦门燕之屋燕窝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黄俊豪(英国留学归来)说:燕窝曾被贴上“智商税”标签,我们用小分子蛋白质-燕窝肽技术打破认知困局。每一瓶燕窝肽背后,是3年的实验室研究攻坚、17篇SCI论文的支撑。辩证思维教会我们:既要尊重传统,也要用科学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厦门是青年海归创新创业者“最好合伙人”
罗易(美国留学归来)说:我在南加州大学时就开启了创业之路,曾带着新材料、AI宠物科技等项目从零突围。然而当我的重要项目遭遇海外生产困境时,却在家乡厦门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支持。这段经历让我更加相信:再难的路,只要方向对,就一定能走通;而一座城市,若愿意为创业者“托底”,就是最好的合伙人。
职教出海的“文化密码”
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董事、国际交流学院院长林嘉尧(美国留学归来)说:作为归国留学人员和侨眷,我带领团队以“以侨为桥”的理念启动职业教育出海计划。在海外,我们不仅培训数控技师,更开设“嘉庚精神研修课”。一位学员结业时说:“不但学了中国技术,更懂了华侨为何始终心系故土、回报桑梓。”这种文化共鸣,正是厦门“侨”基因赋予的独特优势,也是职教国际化的深层价值。
快来抢沙发
自古评论出人才,快来评论几句!